桃花源记课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乌托邦
在晋太元年间的一个普通日子里,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无意间沿着溪水前行,竟忘掉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间,一片桃花林映入眼帘,那沿着岸边绵延数百步的美景让他感到异常惊讶。那桃花盛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仙境一般。渔人决定前行,想要这片桃花林的尽头。
随着他的深入,林尽水源,眼前出现了一座山。山间有个小口,仿佛有光透出。他舍弃了船只,从口进入,初时极为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当他继续前行数十步后,眼前豁然开朗。
这是一个土地平阔、屋舍整齐的地方,有良田、美池、桑竹等物产。村落间小路交错,鸡犬相闻,人们在这里劳作生活,男女衣着如外人。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老人和孩子们都怡然自乐。
当村民看到这位渔人的到来,他们感到非常惊讶,询问他从何处来。渔人一一回答。村民们邀请他回家,设酒杀鸡款待他。整个村庄的人都来询问他的事迹。原来,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来到这里,与外界隔绝。他们对渔人所说的大汉及魏晋一无所知。渔人向他们讲述了外面的世界,村民们听后都感叹不已。
离开这个神秘的桃花源后,渔人回到现实世界,找到他的船,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处处标记路径。他回到郡府,告诉太守他的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他前往,寻找那神秘的桃花源。由于标记丢失,他们迷失了方向,再也无法找到那片桃花源的入口。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南阳的隐士刘子骥听闻此事,欣然决定前往寻找。他还没有出发就病倒了,最终未能如愿。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寻找那片神秘的桃花源。陶渊明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的乌托邦。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其语言质朴自然、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了神秘感而著称。文中描绘的桃花源成为后世“世外桃源”的文化意象,象征着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精神的避世。而诸如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也源于此文,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陶渊明借此文批判了东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寄托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