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教案_民风民俗

朱自清的春教案

民风民俗 2025-05-05 19:01www.bnfh.cn民俗风情

(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品析:通过朗读和关键词句揣摩,感受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的巧妙运用,体会散文语言的音韵美和画面感。

2. 情感培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其对自然和生活美的感知。

3. 写作迁移:学习写景的多角度、多层次方法,尝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描绘四季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知文本结构,分析“春草图”、“春花图”等画面描写的特点。

难点:结合具体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多感官联动”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利用春日风光视频或配乐朗诵,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任务驱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五幅画面的描写角度。

读写结合法:通过仿写训练,强化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语言初探

1. 导入(5分钟)

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春日诗句,引出朱自清的散文《春》。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受文本意境。

2. 整体感知(15分钟)

朗读任务:分段朗读,概括文本结构,划分出“盼春—绘春—赞春”三大板块,并识别出五幅画面(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关键词圈画:标记出体现春天生机的词语,如“欣欣然”、“赶趟儿”,讨论其表达效果。

3. 研读“春草图”(20分钟)

语言品析:聚焦描写小草的语句,分析叠词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感受小草的活泼可爱。

朗读指导:通过调整语速、语调,读出草地的生机与作者的喜悦。

第二课时:深入赏析与拓展创作

1. 小组合作(20分钟)

上一篇:千山万水脚下过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