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赐李靖临机专断大权李靖为何拒绝
在高度专制集权的时代,“君命有所不受”这一原则,实际上在现实中逐渐失去了实质意义。在唐太宗与李靖的一次深入讨论中,这一话题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据《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记载,唐太宗向李靖提出了一个关于将帅机断指挥权的问题。他引用了古代的礼仪制度,描述了在古代,君主在任命将帅时,会事先斋戒三日,然后举行庄重的仪式,将象征权威的大钺授予将帅。在这个过程中,君主会明确表示,无论是上至九天的高空,还是下至九地的深渊,所有的军事决策都将由将帅全权负责。
唐太宗接着提到,古代的君主还会赋予将帅生杀之权,并推动将帅乘坐的车子,宣布军队的行动必须适时且恰到好处。一旦军队出发,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再接受君主的指示。唐太宗提出这些古代礼仪制度已经被废弃很久,他希望能参照古制,制定新的遣将仪式。
李靖作为军事家兼政治家,立刻明白了唐太宗的弦外之音。他知道这是试探,是考验。他明白虽然军事上的决策很重要,但政治上的忠诚性更为重要。如果他不加思考地响应“君命有所不受”,那可能会落入唐太宗预设的圈套。
李靖冷静地回应说,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威力以及赋予将帅机断指挥的权力。如今陛下出师作战时,已经遵循了古代的礼仪,比如与大臣商议并祭告宗庙,再遣将出征。陛下赋予大将机断处置的权力,这与古代的礼仪并无区别。他完全合乎古代的礼制,没有必要再参照古制重新制定任将的仪式了。
李靖的回答让唐太宗大为满意,他高兴地表示认同,并命令近臣记录下这次讨论,作为后世的法则。这场对话不仅展示了两位伟大人物的智慧与策略,也揭示了权力与忠诚之间的微妙关系。在高度集权的时代,如何平衡君主的权威与将帅的决策权,这场对话给出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