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传高士廉以德处世的态度
《高士廉传》
唐朝的辉煌历史中,有一位名为高士廉的宰相,他的生平事迹令人钦佩。出生于公元575年的高士廉,原名为高俭,字士廉。早年在隋朝为官,后遭贬谪。在武德五年,他选择了归附唐朝,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政治生涯。
在《旧唐书·高士廉传》中,详细记载了他的一生。高士廉年轻时就才学过人,博览文史典籍。隋大业年间,他步入官场。除了为官之道,他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妹夫过世后,他承担起照顾妹妹及其子女的责任,将他们接回家中居住。
一次,因涉及与逃到高丽的兵部尚书交往,高士廉获罪被贬。在贬官之地,他考虑到那里瘴气弥漫,遂留下妻子照顾家人,自己独自前往。他卖了大房子,买下一间小房子,让妹妹一家居住,自己则在南方思念亲人。
归顺唐朝后,高士廉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他在唐朝的官场上累居要职,为人处事都体现了“德”字。贞观十二年,他被封为申国公,后升任尚书右仆射,官运亨通。他并未沉迷于权力,四年后向皇帝奏请退休。
当高士廉病重时,唐太宗亲自探望,二人回忆起一生经历,感慨万分。高士廉含泪与唐太宗诀别。他终年七十二岁,于贞观二十一年去世。
高士廉的以德处世体现在多个方面。他对亲人的深情厚意,在遭遇贬官后依然牵挂家人,妥善安排后独自前行。作为唐朝官员,他在益州任职时,致力于改变民风,举办文学聚会选拔人才,勉励后辈学习。他对待不愿为官之人如朱桃椎礼遇有加,此事成为当地美谈。更重要的是,他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为大唐江山劳心劳力。唐太宗对他的去世深感悲痛。
高士廉的一生令人敬佩。他的事迹不仅是唐朝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以德处世、重情重义的典范。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