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哄抬米价为何还能平步青云?
北宋庆历七年,江南地区阴雨连绵,长达数月,受灾面积波及至一百二十七县,导致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这场灾难让百姓苦不堪言,米价飞涨,涨至每石一千五百文。江南各州府官员急诉朝廷求援,同时严厉控制米价并严惩奸商。
在被称为鄞县的偏远小县(即今天的宁波),出现了一位极具争议的县令——王安石。他并未随大流抑制米价,反而颁布公文,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的米价为每石三千文。这一决策立即在宁波境内引起轩然大波。
由于米价高昂,许多家庭无法负担,只能以粥为食。商人们却因此欢呼雀跃,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纷纷向王安石献上金银。对于这些赠予,王安石照单全收,若有商人忘记献上,他便让师爷前去讨要。
与此陕西一带连年大旱,朝廷已经多年赈济,导致国库空虚,对江南的灾情一时无法提供有效援助。到了第二年三月,江南市面上已经米粮匮乏。黑市上米价高涨至每石五千文,仍然常常有价无市。饥民大量涌现,哀鸿遍野。
宁波境内却米粮充足。原来,各地商人听说宁波米价高昂,纷纷将米运往宁波。虽然宁波百姓消耗了多年的积蓄,但饥民数量相对较少。
对于无力购买粮食的家庭,王安石慷慨解囊,发放银两进行救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宁波的米粮供应逐渐大于需求,商人们无法再将米运回,只好降价销售。最终,米价降至每石一千五百文。与江南其他地区相比,宁波简直如同一个世外桃源。这一事件使王安石名声大振,他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北宋的一代名臣。
他的这一策略虽然一时引起争议和质疑,但最终却成功解决了宁波地区的粮食问题,救活了无数饥民。王安石的智慧和勇气,使他成为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人物。他的事迹也为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有胆识和智慧的领导者,才能引领人们走出困境,迎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