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60毫米迫击炮
标题: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60毫米迫击炮:63式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一、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解放军全面苏式化后虽然淘汰了早期60毫米迫击炮,但在对印自卫反击战(1962年)中,旧式迫击炮(如民31式)所表现出的射程短、威力不足的缺陷,激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式迫击炮的研发势在必行。
1960年,南京307厂启动研制工作。他们参考了民31式迫击炮和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制M2型迫击炮,于1962年成功制造出样炮。经过不断的改进和试验,终于在1964年3月定型,命名为“63式60毫米迫击炮”。这款迫击炮开始批量装备部队,为解放军提供了新的火力支援。
二、列装与定位
63式迫击炮装备步兵连迫击炮班,每连3门。它作为连排级的伴随支援火力,在丛林、山地等复杂地形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变化,63式迫击炮开始被83式取代。
三、技术参数
基本性能:63式迫击炮的口径为60.75毫米,全重12.5公斤(炮身9.4公斤,炮架5.8公斤)。其最大射程可达5564米(使用改进型93式远射程弹),射速为每分钟30-35发,初速达到每秒140米。其弹药类型包括杀伤弹、长弹以及攻坚用的特殊炮弹。这些参数在当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结构设计:身管、座板、炮架及附件组成简洁的结构使得这款迫击炮注重轻便性和机动性,适合单兵携行。这样的设计使得它在复杂地形中的作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实战应用与评价
在实战应用中,特别是在中越战争期间,63式迫击炮作为主力迫击炮为步兵提供了直接火力支援。其射击稳定性问题(如座板减震不良和炮管散热问题)影响了其持续精度。尽管其对复杂地形适应性强,但射程和威力仍然逊色于同期的其他型号迫击炮。尽管如此,其改进型号如63-1式和外贸型号在特定领域表现出色。其中,外贸型号的成功出口到非洲和东南亚等地进一步证明了其设计潜力。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号的成功在国际军贸市场中推动了中国的轻武器出口战略。它不仅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装备,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示了中国武器的实力。虽然目前(注:截至日期为2025年)解放军现役的60毫米迫击炮以89式和93式为主,标志着中国武器的不断升级和发展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60毫米迫击炮的先驱者之一,“六三式”的成功研制为后续新型迫击炮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军工历史上它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和影响。“六三式”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军队在不断适应现代战争挑战的同时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历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重要篇章。。它不仅是一个军事故事它也是中国军工发展和军队成长的历史见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