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黑历史如果不是这位陪嫁女他将绝后!
关于包拯的清廉刚正形象,无论是《宋史》的记载,还是民间小说的描绘,乃至族谱的传述,都显得语焉不详,似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人们对他的家事知之甚少,仿佛有一层迷雾笼罩其间。
包氏族谱传统记载,包拯唯一的妻子李氏在他三十岁时便离世,而他的长子包繶也过早夭折。包拯的次子包绶(小时候被称为包綖)却在他年近花甲时才出生,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幸而,随着董氏和包公的两合墓志的出土,这段历史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李氏并未留下子嗣。在她去世后,包公续娶董氏。董氏所生的长子包繶长大后与名门之女崔氏成婚,但遗憾的是两人并未留下子嗣便因病离世。
包绶的生母既不是李氏,也不是续弦董氏,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陪嫁女孙氏。当孙氏怀上包绶时,包公年岁已高,且长子已经夭折。面对这一情况,包公对孙氏的怀孕反应颇为微妙,竟然将她遣送回娘家。这其中原因究竟是因为孙氏的陪嫁女身份,还是包公对自己的生育能力产生了怀疑(担心被戴绿帽),我们无从得知。
尽管孙氏被不明原因地送回了娘家,但包公的大儿媳崔氏似乎了解其中缘由。她暗中资助孙氏,鼓励她留下孩子。出人意料的是,孙氏后来竟然生下了男孩。
在包公的六十大寿之际,膝下无子的他因孤独而心情沉闷。崔氏抱出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告诉包公:“这就是您的儿子啊!”包公定睛一看,这孩子果真与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他终于认下了这个曾经被“抛弃”的儿子。
这个故事充满了曲折与悬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包公的形象也因此更加立体生动,不仅是一位清廉刚正的官员,更是一位有着深厚情感的家庭成员。这段历史的不解之谜终于得以解开,让我们对包拯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