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曾是出名窝囊废打工被炒3次鱿鱼
在古代中国,关于经营管理的故事众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春秋时代的管仲。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坎坷波折,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卓越的才华,使他成为齐国的杰出辅臣。
管仲曾三次担任官职,却又三次被君主罢免。他的老友鲍叔牙并未因此轻视他,他知道管仲并非不肖之徒,只是尚未遇到合适的时机。管仲也曾三次指挥作战,却又三次败北,但这并非因为管仲怯懦,而是因为他家中有着年迈的母亲,他有所顾虑。在公子纠失败之后,召忽为之殒命,而管仲却选择忍辱幽囚。对此,鲍叔牙并未视之为耻,他明白管仲并非不羞小节,而是志在功名,天下未显。
历史上的管仲,似乎一度是个出了名的窝囊废,事业上的不良记录屡屡留下。然而鲍叔牙却独具慧眼,他看到了管仲的才华与潜力。他知道,管仲之所以多次被炒鱿鱼,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时机未到;之所以吃败仗,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家有老母需要照顾;之所以忍辱做囚徒,不是无廉耻,而是想要留得青山在。鲍叔牙懂管仲,更懂用人之道。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才的施展才华除了自身的素质外,还需要良好的配置。这些配置包括人事配合、信任程度、资金状况乃至家庭安置。管仲早期之所以显得窝囊,是因为他面临的配置元素尚未到位。鲍叔牙对管仲的关怀与支持,解决了他的根本问题,满足了他的根本需求。管仲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在鲍叔牙的推荐与支持下,管仲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他全方位地辅佐齐桓公,打造齐国成为周王室的“代理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齐国因此成为天下游戏的制定者。这一切都证明了鲍叔牙的眼光独到和用人智慧。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对人的关怀和对人才的关怀,就是要解决其根本问题,懂其根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掘并留住人才。